青鸾文学网

青鸾文学网移动端

移动端

青鸾文学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库维网络淘宝店

软件淘宝店

今夜,心雨寄秋思 - 写给刚刚退休的我们

作者:王时财时间:2019-08-30浏览量:
导读:今夏还没来得及热几天,就让急来的秋雨湮没了。数日铅云低垂,秋水连绵,几天几夜不见晴,牵绊着我很多出行意向的脚步。无风多雨的时日,烦忧无奈之中越发显得冗长,白日里倚楼一隅,几多书与我安于床榻,抱枕听雨,小憩而眠,仿佛时差都在改变。然而,当夜晚来临,点点秋雨敲打我窗的时候,却心无睡意,滋生许多淡淡遐思,就像浴蓬下惬意无限,重温中秋思浩荡,暖心暖胃重梳过往!作为6

回眸今生,是心生许多慰藉于心的感慨。因为,人生都有太多不能忘却的不忘初心记忆,还有因为,拥有太多长在心底,可以称作所谓“因为”的理由,让你殚精竭虑,寻找除工作以外的一切可以赢得养家的机会。

重梳过往,让时光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中叶,那个及其艰难岁月。一句“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什么事都难不倒,一直到老。”的歌词,还有“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口号,鼓动着矿区所有年轻人,让你不得不丢掉一切幻想,忘掉自己的一切爱好,把所有的自己认为的闲暇和属于今生最美好的时光攒成串,到矿区各个角落里以最廉价劳动去市场贩卖,首先是用父亲的尊严,然后是技术和体力。因为,那时的国煤企业,生产经营陷入空前的十年不景气,受困于企业间互欠三角债,当月不能发出职工工资,把矿区人生存的希望变为泡影,而且打得粉碎。因为那个时候看不到未来,看到的只是儿子蹒跚学步的瘦小中一点点长大,上矿里的幼儿班、小学,希望何其遥远,又不确定。

那时的企业干部只抓灯泡限电(因涉生产及生活企业转供电电费,欠费国家电力部门就拉闸),抓没人上班的出勤的保勤,抓惨淡的经营回款,兑换成米面粮油、布匹等职工生活必需品,维持简单的再生产。由于那时候,断断续续的每月70-80%开支,也因而造成大量人员和技术的大量流失,甚至连续18个月不开支,其间发生过前所未有的由省市政府出面平息的上街罢工的恶性事件。也因为那时的国有地煤刚刚兴起向承包、租赁和私企化改造,肥水快流的产业政策,并持续到2000年以后,国有统配煤企又开始下岗改制分流人员,在十几年产业和产能调整的乱象中,逐年好转,全行业从那时起,涉煤五大技术和劳动力开始升值,一部分先离开国有煤企的人,在投机中兑换出风险的价值,挣了大钱,像赶海的拾荒者,挣到第一桶金。而我,那时非常羡慕他们,却胆量不足,只是后来成为他们的一个跟风者。因为,89年那时的我刚成家,90年刚有孩子,刚买房,91年刚从东煤本溪干校学习回来,3年三个事,已经花空了小家里微薄的积蓄。因为想多挣点钱,改变一下捉襟见肘的生活,在放弃了当时有点不切实际的,两个因没有资金支持不涉煤的办厂开店的想法后,93-4年开始不得已痛下决心走立足本职工作外出兼职打工,以解决吃饭保证孩子今后上学之路。开始的时候,因为担心地煤小矿的安全状况,所以在国企下班后,骑上自行车带上饭盒,只是隔天到地煤小矿,干上一宿井上辅助工的活,工资虽低,有时也拖欠,我通过三角转账法,让老板顶账到私人粮店给我兑换成了等价的粮食,虽然单位开支不及时,却由兼职打工看到了希望,也坚定地向自我解困迈开了第一步。也就从那一年打工开始,我发现那些矿,井下缺机电技术力量,而且电气工人的工资是井上辅助工的好几倍,所以在那以后,就开始带着一个装着饭盒的工具兜,辗转以我在国企矿机电工作的优势,到地方私企矿开始长达10余年以电气为本行兼职打工生涯,其中有连续6年在两个单位交替,不分昼夜奔波打拼上班。那个时候,骑车和坐公交车,很费时间,一周只能回2次家,顾不上带饭,而且还影响两个单位的工作,最困难的就是吃饭问题,所以,那个时候面条是我的命,在那个特殊年代,挂面、猪油、辣椒油、盐、味精、酱油是我在两个单位工具箱中必备的东西,因为我在每个单位至少要吃2次班中餐。虽然后来收入条件改善,走出了企业和家庭的困境,买了摩托车、手机,有了充足时间回家吃饭,但那个班中餐吃法没有变,面条就是我的命,而且让我拥有一个好胃口。那个特殊的年代,让我能够拥有在两体制下的两个单位打拼历练的机会,现实让我懂得取舍。虽然国企改革改制的时候,我并不舍得离开国企基层生产管理岗位,但是由于兼职打工这个特殊历史机遇,也让我历经风风雨雨收获并得到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和广泛扎实的专业技术,在学习和深层次的历练当中提高了自己对企业的管理能力,而且这个过程有对家人陪伴或孩子教育和成长的亏欠,也总想找机会以我的方式回报他们。正像有人所说,拼则有生的希望,不拼只有死亡,正是上个世纪最末十年所有矿区年轻人打拼的一个写照。

重温那个时代的一切,最让人怀念的是人与人之间激励打拼当中建立的良好和谐的工作和以工作关系建立起来的最真诚的友谊。几经沧桑变迁,再找不到我最初用过快二十年的几经修补的那个印有新长征突击手和一个大大奖字的工具兜,那里承载着我许多对那些旧日的怀念,那个时候它除了饭盒,就是必备一个大日记本,夹着一块电工绘图模板,一只油笔和一只铅笔,橡皮,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自己使用和学习的电气图纸都是自己手绘的,把实物构成反转,再绘成原理图,学习和掌握得越多工作起来就越得心应手。再就是工作闲暇时要看的各种杂志,每天必须带的什么《无线电》、《读者》、《读者文摘》、《新青年》等等,同事间互通有无地传看,或是写写画画,师傅带徒弟都是先做半个文人,再做半个工匠的打法,虽然凡物各有先天,但如人各有后天的资禀,最终需要掌握的是不变的事物,有万变的应对处理方法和基本功。那个时候同事,为了一个问题可以地上画,黑板上写,相互沟通共同进步,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和方法,一辈子不会忘。那个时候能够舒缓和排解人的许多负面情绪,不是药物,也不是手机,是一生最简练的笔触记录,是那些繁忙中的闲暇时书写的亲兄弟是好朋友的友谊的习惯,没有人无故不愿意上班,那种在一起工作的氛围,永远怀念。

当今的网络和手机,却能够牵绊很多出行者的意向和脚步,而当下为了各种有厘头和无厘头既管不住腿也管不住嘴的友谊、聚会、酒局,却怎么也找不到过去那种真切的感觉。我也为了规避减少日益膨胀嗜量的酒局,不得不自研大法,偷偷地去翻看从单位办公室带回的一些日记或诗词杂书以苦度寂寞时日,假装在夫人面前从新找回正人君子的尊严和模样。重温过去,梳理当下,以温暖工作过后的良苦初心。虽然,很宽泛而冗杂却为除专业以外的一己之见,只为留给自己一个前半生的记忆,用以表述慰藉一下自己的文字、拟飨砥砺同行者。

然而,今夜让心雨寄秋思,就让书、朋友和友谊填充一下这个人生特殊而又的短暂空档期,在融会过去的点滴体会和当下的一些的想法,重新理解幸福,重新品读友谊吧!

2019.8.20于张新

来源:邮件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