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鸾文学网

青鸾文学网移动端

移动端

青鸾文学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库维网络淘宝店

软件淘宝店

武川走出的电影艺术家石寄圃

作者:张文时间:2019-12-27浏览量:
导读:内蒙古武川县人,生于|947年2月,系内蒙古作家,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现任今古傳奇傳媒集团速读杂志社呼和浩特联络站站长。主要著作有:《内蒙古建置沿革概览》《内蒙古革命故事选》《内蒙古解放战争时期著名战役及战斗紀实》等。呼和浩特武川县,不仅是全国闻名的马铃薯、莜麦、黄芪产地,是孕育了隋唐关陇集团的帝王之乡,在解放前,还出过著名的电影艺术家石寄圃。石寄圃,字炳经,1910年10月7日出生于武川县(哈拉门独乡花圪台村委会土盖门大九号村)一个开明士绅家庭。石寄圃是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的电影艺术家,在中国电影、新闻

民国10年,石良屿和武川东区绅士梁兰斋、可镇绅士王可升(八老财)等人共同倡办筹建了武川第一完全小学。石寄圃就在这所小学就读,后又跟石良屿来到归化城县府街西河沿7号居住,在九龙湾大西巷的一个私塾读书,他非常好学。这家私塾的教书先生是民国元年的归绥中学师范班毕业的姚玉柜,字尔基(山西文水县人)。姚先生不仅教《五经》、《四书》,而且还教一些数理化学、声光电学等现代科学知识,特别是能书写一笔流利的草字。石寄圃年少聪慧,爱好广泛,他酷爱艺术,也是与姚先生的启蒙分不开的。

石寄圃在武川读小学时,和一个叫于存灏的同学特别好,又加是同乡人,我祖父看出于存灏从小知书识礼,好学上进,就把石寄圃和于存灏一起带到归化城读私塾,于存灏住在石寄圃的家,俩人同吃、同住、同学习,并和一些进步学生一起组织参加社会活动。于存灏是武川县石兵地上湾村(哈拉哈少庙渠村东湾)人,后考入北平大学法律系,是解放前武川著名士绅,曾担任绥远省民众抗日自卫军副总指挥,绥远省高等法院院长等职,参与了“九一九”和平起义。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于存灏将全部家财和两处院落捐献给国家。1954年,于存灏任内蒙古参事室参事。1958年后,当选为政协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委员、常委。工作之余,积极参与《绥远通志稿》的整理和文史资料《旅蒙商大盛魁》一书的编纂工作。

1923年,石寄圃和于存灏考进了归绥中学(现呼市第八中学)。他在试卷里抒发了渴望祖国统一、人民富裕的爱国爱民思想。在校期间更加刻苦学习,成绩优秀,曾多次获奖。他特别热心于参加社会活动。

在中学期间,石寄圃特别喜欢文艺活动,由他来组织剧团,自编自演文明戏(文明戏,即话剧)。一次,他组织剧团到归绥火车站扶轮小学参加汇演,发现一个叫宋汝昭(宋之的)的小孩演小白兔,演的微妙微肖,天真活泼。他的表演才能引起了石寄圃当时的注意,不久宋之的也考进归中,两人成了好朋友。宋之的后来考进北平大学法学院俄文经济系。

宋之的

1927年,石寄圃高中毕业,和挚友于存灏一起考入北平大学法学院,在校期间,集体加入了中国国民党。石寄圃虽然学习法律,但酷爱文学艺术,自己购买了德国照相机,拍

摄艺术片和剧照,探索电影艺术理论。常给香港的《良友画报》、上海的《申报》、天津的《大公报》撰稿。一些好的作品,引起了当时在上海的田汉、蔡楚生、史东山、应云卫等人的注意。在校时得到本校陈教授和沈志勇等教授的器重。石寄圃曾是《绥远旅平学会学刊》的特约编辑,特约编辑共14人,其中有侯子奂、苏玉屏、霍佩心、李荣荫、卜效夏、刘士钟、任鼎生、李如羌、耿正模、朱子陵、张遐民等人。石寄圃在学刊上,时常发表一些杂文,尤其是对电影事业的发展有独到的见解。《电影事业与绥远的未来》这篇学术论文,《学刊》编者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表达了他对绥远当时电影事业的发展以及前途的强烈热望,同时也引起了文艺界的关注。

来源:邮件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