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鸾文学网

青鸾文学网移动端

移动端

青鸾文学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库维网络淘宝店

软件淘宝店

家乡四村

作者:刘国林时间:2016-10-07浏览量:
导读:作者介绍:刘国林,1950年生,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会员。1975年以来,创作地域散文1000多篇,先后在《人民日报》、《青年文学》、《散文》、《儿童文学》、《萌芽》、《少年文艺》、《北方文学》、《北大荒文学》、《青海湖》、《雪莲》、《四

悠车的好处不仅仅是解放了劳动力,从现在的角度看,还有其科学育儿的一面。悠车一晃,孩子也就跟着晃,不会总睡在一个位置上,便不会使孩子睡偏了头。同时睡悠车时要绑住手脚,孩子只能在车内仰卧,后脑勺压得扁平,不会形成“前奔娄后勺子”,溜肩膀罗圈腿一类的毛病,也算是红旗村人对后代子孙的一大功绩吧?

悠车的工艺简单,但却也含着红旗村人朴素的美:做悠车有诸多讲究,要选结籽多的树木,寓意多子多孙;选材多以柳木为主,轻巧不说,与“留”谐音,旧时缺医少药,养个孩子不容易,用柳木做车,企盼着孩子顺顺当当好养活,能留住。裁成薄片的柳木热水煮过,趁热弯成船形,接头处用铆钉钉牢,再安上底板一横梁,四角包上铁皮,穿上皮绳,涂上油漆,刻上“长命富贵、九子十成”的吉祥话,或各种图案装饰;再系上小铃铛,波浪鼓之类的玩具,往炕的上方“子孙椽子”上一吊,红旗村人家的其乐融融便会让人心里一热。

孩子过了“首士”——出生后的第十天,就要“上车”。一般孩子本家不自己做车,都是由娘家舅舅送过来,而且以旧车为好。旧车养过孩子,已经“实践证明”能养活孩子,用起来吉利。红旗村人家有借车的风俗。到人丁兴旺的富贵人家去借用过的悠车,特别是这孩子长大后中了举人秀才的悠车,更是紧俏品、抢手货。谁家的姑娘长得俊俏伶俐,女红手艺地道,那她睡过的悠车也就更金贵。大凡这样的人家也以把悠车借给他人为荣,跟谁关系要好,听说人家生了孩子就会主动上门:“那啥,把我家的悠车拿去用吧。”“真的吗?俺谢谢了。”“谁跟谁呀?这嗑儿让你唠的。”“那啥,等俺家的孩子懂事了,让他去给你家的老祖宗嗑头啊!”于是两家的关系就更靠了。长辈们也会时常念叨:“咋的也不能忘了人家的恩情,你是人家的悠车悠大的呢!”

睡悠车一般不铺褥子,而是把装了糠的布口袋放在婴儿身下。这样做可以让孩子利尿去火。糠口袋下面还要放几枚“压车钱”,肩、腿等部位用布带绑住,一是防其梦里翻身掉下来,二是使其胳膊腿直,不“溜肩膀”,长大了才能骑马射箭。孩子上车之前,先要把自家的猫放车里悠几下,没有猫或者刚好猫没在家,条帚疙瘩也成,悠时嘴里还要叨咕几套“嗑儿”,以求驱邪,保佑孩子顺顺当当地长大成人。

上了悠车的孩子,每天除了吃奶特殊情况外,一般都不往外抱。当妈的也往往是手里忙着活计,嘴里哼着小曲。女人哄孩子的小曲听起来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却充满了原生态的韵调:“悠啊悠,麻溜睡吧别哭啦。狼来了,狗来了,黑瞎子背着鼓来了。老虎妈子跳墙了,舌头伸出老长了,正趴窗户看你哪。咬猪了,咬羊了,宝宝你可别哭了……”你说这女人哼的哄孩子曲子吓人不?亏得孩子不懂事,要是他们知道老虎妈子是何物,不吓哆嗦也得吓得尿裤子!

吊起来养孩子成为红旗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朴实的美,自然的美,智慧的美,让关里人看了啧舌又翘大拇指。后来,闯关东的关里人也逐渐习惯了这种方便实用的养育方式,于是,他们的孩子也是被吊着养大的。

四奇之四:嘎啦哈孩子爱

玩嘎啦哈这种游戏是关东特产,也是绝无仅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原始的游戏渐渐退出红旗村人的视线,就是在如今的乡下也绝少见到了。

“嘎啦哈”是满语,是指猪、羊、牛、马等动物后腿上的一块节骨,共有四个面,较宽儿凹陷的一面叫“坑”,凸起的一面叫“肚儿”;两个侧面一个叫“砧儿”,一个叫“轮儿”。每逢家里杀猪,大人们便会把那块骨头留下来,四个凑到一副。玩时用布缝个小方口袋,装上砂粒或者粮食,把小口袋往半空中抛,趁布口袋在头上空的当儿,手必须麻利地把炕上的“嘎啦哈”改变方向和位置,然后在口袋掉下来时及时接在手中,如此往复。这是红旗村孩子冬天里在室内进行的一种游戏。此中高手玩起来像杂耍一般,一只手上下翻飞,看得你眼花缭乱,煞是好玩。

收集“嘎啦哈”不容易,一头畜牲才有两块,想攒一副,至少也得两三年时间。这对于性急的孩子来说,是多么漫长的等待啊。为了得到一对“嘎啦哈”,天真的孩子们围着宰杀牲畜的人身前身后地转,嘴里像抹了蜜一样的甜,“爷爷”“伯伯”不停地叫着。可是僧多粥少,就算是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也不一定能拿到手。论起“嘎啦哈”的大小,羊的正好,狍子的更好,猪的线条太粗,质感也不好。没有羊的“嘎啦哈”精致,更没有狍子的“嘎啦哈”优美。但是,弄不到好的次的也将就着玩,还比没有强。那时,谁若有十几块“嘎啦哈”,可了不得了,说话的语气都不一样,使了性子终止游戏,弄得一群孩子大眼瞪小眼地你瞧瞧我,我瞅瞅你,末了还是异口同声地说恭维话,才能哄出笑脸,接着往下玩儿。

“嘎啦哈”的玩法各异,有难有易。“抓对儿”最简单,初学者多玩这一种。哗啦一声撒出“嘎啦哈”,总会发现有两个或三个或四个一样的面,把口袋高高抛起,趁口袋下落时去抓同样面的“嘎啦哈”。抓到手里后再去接落下来的口袋,接到为赢,得分按抓到的多少论高低。也可能出现四个不同的面,一把抓到手,得分也最高。这种游戏看似小技,说道却多,一般在游戏这前便要讲好规则:比如在抓的过程中中许碰到别的“嘎啦哈”等,碰到别的“嘎啦哈”就算违规,只好把轮到的机会拱手让给下一个。最难的是翻面,口袋落下来之前,要连续完成几个动作,最后还要把相同面的“嘎啦哈”抓到手,当然得分也翻倍。有道是,艺高人胆大,越是高难动作,越是有挑战性。技艺得到大家公认的,在孩子堆里的威信也会大幅度提高,全村的孩子都愿兜着“嘎啦哈”会她玩,也算是“拜师学艺”吧。

来源:邮件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