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猎奇
“那现在你咋还钻山呢?”
“唉,有瘾哪,三天不砍明子,浑身就不舒服。现在的小青年哪象你们那茬人能吃苦?连明子长在啥树上都不晓得,看我死了他们过不过……”
我知道,宋大爹说的是心里话。细想,宋大爹说得在理,也不在理。在理的是,近些年,山里人确实富了,不把砍明子当回事儿。不在理的是,时代发展,当今的年轻人有新的追求了,哪能拿老眼光看新形势呢?
红松的故乡
大小兴安岭如同“八”字,横卧在黑龙江大地上。小兴安岭是“八”字的一“捺”,不过这一捺是任何书法家写不了的,因为它太大了。这一捺长约四百公里,面积达77.9万平方公里,自伊勒呼里的山向东南伸展,直达松花江畔。
古时称这里为“窝集”。“窝集”是通古斯语,即大森林的意思。大清《宁古塔记略》中载“初入窝集,有大树数抱,环列两旁,泪泪然不见天日,唯有秋冬树叶脱落,则稍明”。《柳边记略》中也讲到:“小兴安岭万木参天,排比连络,间不容尺,近有好事者伐木通道,乃露天一线。而树根盘错,乱石坑砑,秋冬则冰雪凝结,不受马蹄,春夏高处混淖数尺,低处汇为波涛或数日或数十日不可达。”清初,这里曾被皇宫视为满族发祥的“风水”胜地,列为“四禁”之一(禁止采伐森林、采矿藏、渔猎和农牧),直到上世纪末,沉睡的“窝集”才逐渐向人们展示它的富饶和美丽。
今天,我漫步于森林长廊里,那四周的原始风光令我目不暇接,神思飞扬,密林之中,落叶层集甚厚,人走在上面有如踏在弹簧床上。映入眼帘的皆是高耸入云的红松,满目是遮天的浓荫,满目是蔽日的枝叶。我从一本资料中了解到,分布在地球上的红松有15000万亩。这里就独占一半,实在是得天独厚。记得读中学时《地理》课本中载:“小兴安岭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其中红松树形俊美,直刺天穹,以其精良的材质受到人们的青睐。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十大建筑,都选用了小兴安岭的红松……”。
来源:邮件投稿